Ep.03|焦慮教會我的 3 件事情(含免費練習表)

嗨,從年初到現在的這三個月,你過得都還好嗎?不知道你對於即將到來的四月,有沒有什麼樣的規劃呢?在正式踏入第二季之前,我想跟你分享一下,自己近期的一些回顧跟學習。

如果你有聽前面幾集,應該會發現,我這段期間很常提到焦慮、轉變和混亂這幾個詞,而主要原因是因為我今年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能透過與他人長期合作,離開目前的兼職,回到自由工作的形式。這同時意味者,我需要踏出舒適圈、重新調整自己的日常安排和生活節奏,也練習與他人溝通和合作。

在這新舊轉換的過程中,因為內外在都有很多事物和感受需要處理,所以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是有點煩躁和焦慮的,儘管試過很多方法,比如調整做事的優先順序、為每天設定不同的主題,或是持續練習冥想和瑜伽等等,但,這些方法都沒有辦法完全解決焦慮的情況,很多時候都是平靜個一兩天,又反覆掉進同樣的狀態裡,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中間的改變是怎麼發生的。

直到不久前,我因為實在是受不了這樣的狀況了,決定好好坐下來,看看自己到底怎麼了,才終於明白,為什麼這樣的焦慮會一直縈繞不去。

而在今天這一集,就是想和你聊聊我自己面對焦慮的過程,以及在這當中學到的 3 件事情。與此同時,我也做了一份免費練習表,你可以點下方按鈕下載。希望透過裡面的練習,可以協助你在焦慮不安的時候,幫自己找回穩定跟清晰 🙂

如果你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吧!


#1 有時候太急於尋找方法或解藥,其實也是一種逃避

在過往應對焦慮的過程中,我觀察到自己很常都是先以冥想、運動的方式去處理,這樣的方式並沒有不好,因為它的確緩和了我一些焦慮的反應,但我也發現,它並沒有真的解決掉焦慮的主因,所以我才會每次都平靜沒幾天之後,又反覆掉進同樣的狀態裡。

這樣的情況就像是,我們會習慣在身體痠痛的時候貼上痠痛藥布、頭痛的時候找止痛藥來吃,而我們採取這些做法的原因,就是想盡快緩解症狀所帶來的不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其實也反映出了,我們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和自己好好在一起——我們不想去體驗那種不舒服的感受,不想去覺察引發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我們只希望能快點讓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消逝或遠離。

而在面對情緒的時候,我們也大多採用這種方式處理,就像看見小孩子哭鬧的時候,通常都會想盡快讓他安靜下來,會告訴他「不要哭、不准哭」,但卻沒曾想過要耐心地聽聽他哭鬧的原因。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中,提到的一個例子:

有一天,作者在菜市場看見一個三歲的小男孩,本來非常開心地期待媽媽買一根糖果給他,可是,當他拿到糖果的那一刻,卻突然大聲哭了起來。媽媽看到他從開心瞬間變成大哭,一時之間很著急,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到底怎麼了,於是就反覆問他原因,也安慰了好一陣子,但小男孩還是說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哭,媽媽看小男孩遲遲無法平靜,一股火氣就又升了上來,開始不耐煩地罵他說:「你不是說想吃嗎?現在又不要吃了,你到底是想怎樣!」

這時,賣糖的老闆也在一旁用說教的口吻對這個小男生說:「弟弟要乖哦!小孩子要聽話⋯⋯」結果這個小孩聽到後,哭得更急了,還氣得跺了好幾次腳。媽媽在一旁很無奈,對著這個小孩子吼:「你這麼難伺候,要是再鬧下去,媽媽就不要理你了⋯⋯」

作者看到這一幕,就給了媽媽一個關懷的眼神,然後在這個小男孩面前蹲了下來,用溫和和關心的語氣,慢慢地問他:「弟弟,你還好嗎?你看起來很難過也很著急是嗎?發生了什麼事?」弟弟指著攤販說:「我要吃糖糖。」作者聽到後指著媽媽手上的糖,問說:「媽媽拿的那根糖糖,你要吃嗎?」小孩搖搖頭說:「不要!」後來作者又問:「你想吃糖糖,但是不要吃那根糖,對嗎?」小孩點了點頭,表情舒緩了許多。作者接著問:「這根糖糖怎麼了?你怎麼不想吃呢?」經過耐心地傾聽和詢問,作者才弄清楚這個小男生哭的原因,原來,是媽媽帶著這個小男孩過來買糖的時候,他看見老闆在切糖時,不小心把糖掉在地上了,而掉在地上有點髒掉的糖,就是小男孩手上的那一根。所以小孩哭的原因,不是因為他難搞或故意搗蛋,他還是想吃糖,他只是不要掉在地板上的那一根。

許多時候,我們在面對讓自己不太舒服的情緒和感受時,會下意識地採用像媽媽那樣比較急躁、帶點批判,或是像老闆那樣以說理的方式處理——我們可能會指責自己怎麼可以生氣,會透過滑手機來轉移自己的空虛,又或是強迫自己藉由冥想練習、正向思考來回歸平靜,這些方法從某方面來說,都讓我們以旁觀者的姿態,迴避掉不舒服的情緒。

然而,情緒的出現是因為它們有某些想告訴我們的訊息。當我們一直用逃避的方式處理,就等於把這些情緒不斷地壓進水底,而它們也會為了引起注意持續浮上來,於是,就產生了焦慮。

「焦慮」本身並不算是一種情緒,而是多種情緒的混合體——就像一池混濁的水,「混濁」是我們看見的表象和結果,但其實造成這個混濁的,可能是各式各樣的東西,至於要知道這其中參雜了什麼,就得要更深入地潛進水裡面才能夠看清。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當我後來選擇沈浸在這樣的焦慮,讓自己看得更仔細時,我發現,在這股焦慮底下其實包含了恐懼和生氣。

恐懼的原因在於,這段期間我一直處在新舊轉換的過渡期,一方面想要離開原有的工作、開始新的方向,但一方面又覺得自己還沒完全準備好,會害怕自己能力不夠、害怕做出改變之後情況變得更糟、害怕在與人溝通的時候沒辦法站穩立場、但也害怕自己太過強硬會讓別人失望,於是,最後我卡在中間,想要把新舊選項都兼顧到,但這麼做的同時,又使自己落入多頭馬車的窘境,因而對自己「讓生活失衡、累得半死,又沒辦法把事情做好」的狀態感到生氣。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學到第二件事情。


#2 許多時候我們什麼都想抓,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我在新舊選擇之間的猶豫,意味著我沒有釐清自己究竟是比較想要「繼續待在舒適圈」,還是「轉換到新的環境」?如果對我來說更重要的轉換到新環境,那麼我就需要接著釐清:「是什麼讓我對新選擇產生猶豫?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我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不知道自己要找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人、環境或東西,不知道這件事物應該要具備什麼條件和特質才會讓我滿意,我自然也就不知道怎麼跟別人溝通,因為別人沒有讀心術,他沒有那個義務,也不會知道我想要的範圍和界線到哪裡,哪些是我可以接受的,哪些又是超出我能力和我願意付出的範圍的。

因此我所要做的,就是得先釐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還有願意給出什麼,才會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而這也來到了我在這段期間,學到的最後一件事。


Person Touching Clear Glass

#3 對自己可控的事情盡力而為,對不可控的部分臣服與放手

在上述情況中,我看見自己在新舊轉換間,除了對於未知的恐懼以外,還有害怕與他人溝通的恐懼——我不知道該如何堅定表達自己的立場、在自己和他人之間找到平衡,不知道自己說出的話對方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他會願意接受嗎?還是會選擇拒絕?他對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這些我都不知道,所以我很害怕。

可是同時,在這樣的害怕裡,仍然有我需要學習的課題,那就是,要學會分辨自己可以控制、和不能控制的部分。

可控的部分在於,我可以先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比方說,我希望這份工作是全職還是兼職?有多少薪水?它是遠距的形式還是需要進辦公室?職務內容和範圍包含什麼?需要有哪些技能或專業能力等等,這些都是我能夠掌控,也只有我能替自己負責和思考的事情。

至於哪些是不可控的?就是除了「我」以外的事情。比如對方的想法、對方的反應,他究竟會接受還是拒絕?以及之後的情況會如何發展,這些都是我無法預料和控制的事。

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能做的是先釐清自己想要什麼、願意給出哪些部分,然後溫和而堅定地表達給對方知道,但對於對方會怎麼想或做出什麼反應、事情究竟會成還是不成,我選擇放手。

放手意味著,我不去強迫對方只能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走、或要求他只能給出我想要的反應,而是尊重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決定;除此之外,放手也意味著,我對事情會如何發展,沒有太過分的執著。

如果今天溝通很順暢,彼此都找到了自己能夠接受的平衡點,那很好,因為這代表我走上了自己想要的新方向;但如果今天溝通並不順利,彼此都覺得沒辦法磨合,那也沒關係,因為我所能掌控的,還有自己面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和反應——我可以選擇讓自己沈浸在不如意的悲傷裡,或是,選擇接納這樣的結果、繼續對未來抱有希望,同時善用手上既有的牌,為自己創造出更多新的選項。

這麼想之後,就能重新把力量拿回到自己身上,明白無論你現在做了什麼決定,都會是對的,因為不管未來如何發展,你永遠都有能力,運用自己當下所擁有的資源,繼續朝想要的理想邁進。

聊到這裡,我想起很久之前,看過一部很喜歡的電視劇叫《荼蘼》。這部劇的女主角也和我們一樣,常常會碰到需要作出抉擇、不知道該選方案 A 還是 方案 B 的情況。但慢慢地,她也從一開始掙扎的糾結裡,成長到了無論面對哪種選擇,都能夠怡然咀嚼人生的狀態。

因此在這一集的最後,想分享這部劇的一段話給你,它說:

你聽過荼蘼花嗎?
據說,它盛開在花季的最後,所以當人們看到荼蘼花開的時候,總是會悵然花季即將結束。

但,花季會再來的。
只要我們期待,我們勇敢往前,那麼不管是方案 A 還是方案 B,都會有屬於我們的下一個花季。

謝謝你聽到這裡,祝福我們在接下來的日子,都能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盡力而為,對不可控的事情釋懷與放手。我們下次見:)

在〈Ep.03|焦慮教會我的 3 件事情(含免費練習表)〉中有 2 則留言

  1. かえで

    很感謝Shannon的來信
    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信!
    我覺得收穫了很多
    也發現不是只有自己常常會遇到這些情況
    感到焦慮 感到迷茫也害怕離開自己的舒適圈
    在我越是感到焦慮 越是感到迷茫時
    越會心急
    著急著去尋找讓自己變成這樣的原因
    在看到妳寄來的這封信
    我也才真的知道
    原來不是只有“置之不理”這些情緒 這些感受才是逃避
    而是心急去尋找也算是一種逃避
    但我知道的就是… 不妨試著把一切交給時間 因為在時間流逝裡 人們的想法真的會有所不同 也許也可以稱之為 “沉澱”吧
    感謝Shannon的信
    真的很用心
    也期待著可以再收到什麼內容的信
    願我們都能更好。

    1. 不客氣喲! 也謝謝你訂閱我的電子報:)
      很開心我的文字能帶給你一些收穫,祝福我們都持續朝理想邁進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