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3|焦慮教會我的 3 件事情(含免費練習表)

音頻節目

3/31/2023

嗨,從年初到現在的這三個月,你過得都還好嗎?不知道你對於即將到來的四月,有沒有什麼樣的規劃呢?在正式踏入第二季之前,我想跟你分享一下,自己近期的一些回顧跟學習。

如果你有聽前面幾集,應該會發現,我這段期間很常提到焦慮、轉變和混亂這幾個詞,而主要原因是因為我今年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能透過與他人長期合作,離開目前的兼職,回到自由工作的形式。這同時意味者,我需要踏出舒適圈、重新調整自己的日常安排和生活節奏,也練習與他人溝通和合作。

在這新舊轉換的過程中,因為內外在都有很多事物和感受需要處理,所以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是有點煩躁和焦慮的,儘管試過很多方法,比如調整做事的優先順序、為每天設定不同的主題,或是持續練習冥想和瑜伽等等,但,這些方法都沒有辦法完全解決焦慮的情況,很多時候都是平靜個一兩天,又反覆掉進同樣的狀態裡,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中間的改變是怎麼發生的。

直到不久前,我因為實在是受不了這樣的狀況了,決定好好坐下來,看看自己到底怎麼了,才終於明白,為什麼這樣的焦慮會一直縈繞不去。

而在今天這一集,就是想和你聊聊我自己面對焦慮的過程,以及在這當中學到的 3 件事情。與此同時,我也做了一份免費練習表,你可以點下方按鈕下載。希望透過裡面的練習,可以協助你在焦慮不安的時候,幫自己找回穩定跟清晰🙂

#1 有時候太急於尋找方法或解藥,其實也是一種逃避

如果你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吧!

a person standing on a yoga mat on the floor
a person standing on a yoga mat on the floor

在過往應對焦慮的過程中,我觀察到自己很常都是先以冥想、運動的方式去處理,這樣的方式並沒有不好,因為它的確緩和了我一些焦慮的反應,但我也發現,它並沒有真的解決掉焦慮的主因,所以我才會每次都平靜沒幾天之後,又反覆掉進同樣的狀態裡。

這樣的情況就像是,我們會習慣在身體痠痛的時候貼上痠痛藥布、頭痛的時候找止痛藥來吃,而我們採取這些做法的原因,就是想盡快緩解症狀所帶來的不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其實也反映出了,我們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和自己好好在一起——我們不想去體驗那種不舒服的感受,不想去覺察引發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我們只希望能快點讓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消逝或遠離。

而在面對情緒的時候,我們也大多採用這種方式處理,就像看見小孩子哭鬧的時候,通常都會想盡快讓他安靜下來,會告訴他「不要哭、不准哭」,但卻沒曾想過要耐心地聽聽他哭鬧的原因。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中,提到的一個例子:

有一天,作者在菜市場看見一個三歲的小男孩,本來非常開心地期待媽媽買一根糖果給他,可是,當他拿到糖果的那一刻,卻突然大聲哭了起來。媽媽看到他從開心瞬間變成大哭,一時之間很著急,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到底怎麼了,於是就反覆問他原因,也安慰了好一陣子,但小男孩還是說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哭,媽媽看小男孩遲遲無法平靜,一股火氣就又升了上來,開始不耐煩地罵他說:「你不是說想吃嗎?現在又不要吃了,你到底是想怎樣!」

這時,賣糖的老闆也在一旁用說教的口吻對這個小男生說:「弟弟要乖哦!小孩子要聽話⋯⋯」結果這個小孩聽到後,哭得更急了,還氣得跺了好幾次腳。媽媽在一旁很無奈,對著這個小孩子吼:「你這麼難伺候,要是再鬧下去,媽媽就不要理你了⋯⋯」

作者看到這一幕,就給了媽媽一個關懷的眼神,然後在這個小男孩面前蹲了下來,用溫和和關心的語氣,慢慢地問他:「弟弟,你還好嗎?你看起來很難過也很著急是嗎?發生了什麼事?」弟弟指著攤販說:「我要吃糖糖。」作者聽到後指著媽媽手上的糖,問說:「媽媽拿的那根糖糖,你要吃嗎?」小孩搖搖頭說:「不要!」後來作者又問:「你想吃糖糖,但是不要吃那根糖,對嗎?」小孩點了點頭,表情舒緩了許多。

作者接著問:「這根糖糖怎麼了?你怎麼不想吃呢?」經過耐心地傾聽和詢問,作者才弄清楚這個小男生哭的原因,原來,是媽媽帶著這個小男孩過來買糖的時候,他看見老闆在切糖時,不小心把糖掉在地上了,而掉在地上有點髒掉的糖,就是小男孩手上的那一根。所以小孩哭的原因,不是因為他難搞或故意搗蛋,他還是想吃糖,他只是不要掉在地板上的那一根。

許多時候,我們在面對讓自己不太舒服的情緒和感受時,會下意識地採用像媽媽那樣比較急躁、帶點批判,或是像老闆那樣以說理的方式處理——我們可能會指責自己怎麼可以生氣,會透過滑手機來轉移自己的空虛,又或是強迫自己藉由冥想練習、正向思考來回歸平靜,這些方法從某方面來說,都讓我們以旁觀者的姿態,迴避掉不舒服的情緒。

然而,情緒的出現是因為它們有某些想告訴我們的訊息。當我們一直用逃避的方式處理,就等於把這些情緒不斷地壓進水底,而它們也會為了引起注意持續浮上來,於是,就產生了焦慮。

「焦慮」本身並不算是一種情緒,而是多種情緒的混合體——就像一池混濁的水,「混濁」是我們看見的表象和結果,但其實造成這個混濁的,可能是各式各樣的東西,至於要知道這其中參雜了什麼,就得要更深入地潛進水裡面才能夠看清。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當我後來選擇沈浸在這樣的焦慮,讓自己看得更仔細時,我發現,在這股焦慮底下其實包含了恐懼和生氣。

恐懼的原因在於,這段期間我一直處在新舊轉換的過渡期,一方面想要離開原有的工作、開始新的方向,但一方面又覺得自己還沒完全準備好,會害怕自己能力不夠、害怕做出改變之後情況變得更糟、害怕在與人溝通的時候沒辦法站穩立場、但也害怕自己太過強硬會讓別人失望,於是,最後我卡在中間,想要把新舊選項都兼顧到,但這麼做的同時,又使自己落入多頭馬車的窘境,因而對自己「讓生活失衡、累得半死,又沒辦法把事情做好」的狀態感到生氣。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學到第二件事情。

#2 許多時候我們什麼都想抓,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我在新舊選擇之間的猶豫,意味著我沒有釐清自己究竟是比較想要「繼續待在舒適圈」,還是「轉換到新的環境」?如果對我來說更重要的轉換到新環境,那麼我就需要接著釐清:「是什麼讓我對新選擇產生猶豫?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我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不知道自己要找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人、環境或東西,不知道這件事物應該要具備什麼條件和特質才會讓我滿意,我自然也就不知道怎麼跟別人溝通,因為別人沒有讀心術,他沒有那個義務,也不會知道我想要的範圍和界線到哪裡,哪些是我可以接受的,哪些又是超出我能力和我願意付出的範圍的。

因此我所要做的,就是得先釐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還有願意給出什麼,才會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而這也來到了我在這段期間,學到的最後一件事。

#3 對自己可控的事情盡力而為,對不可控的部分臣服與放手

在上述情況中,我看見自己在新舊轉換間,除了對於未知的恐懼以外,還有害怕與他人溝通的恐懼——我不知道該如何堅定表達自己的立場、在自己和他人之間找到平衡,不知道自己說出的話對方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他會願意接受嗎?還是會選擇拒絕?他對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這些我都不知道,所以我很害怕。

可是同時,在這樣的害怕裡,仍然有我需要學習的課題,那就是,要學會分辨自己可以控制、和不能控制的部分。

可控的部分在於,我可以先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比方說,我希望這份工作是全職還是兼職?有多少薪水?它是遠距的形式還是需要進辦公室?職務內容和範圍包含什麼?需要有哪些技能或專業能力等等,這些都是我能夠掌控,也只有我能替自己負責和思考的事情。

至於哪些是不可控的?就是除了「我」以外的事情。比如對方的想法、對方的反應,他究竟會接受還是拒絕?以及之後的情況會如何發展,這些都是我無法預料和控制的事。

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能做的是先釐清自己想要什麼、願意給出哪些部分,然後溫和而堅定地表達給對方知道,但對於對方會怎麼想或做出什麼反應、事情究竟會成還是不成,我選擇放手。

放手意味著,我不去強迫對方只能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走、或要求他只能給出我想要的反應,而是尊重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決定;除此之外,放手也意味著,我對事情會如何發展,沒有太過分的執著。

如果今天溝通很順暢,彼此都找到了自己能夠接受的平衡點,那很好,因為這代表我走上了自己想要的新方向;但如果今天溝通並不順利,彼此都覺得沒辦法磨合,那也沒關係,因為我所能掌控的,還有自己面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和反應——我可以選擇讓自己沈浸在不如意的悲傷裡,或是,選擇接納這樣的結果、繼續對未來抱有希望,同時善用手上既有的牌,為自己創造出更多新的選項。

這麼想之後,就能重新把力量拿回到自己身上,明白無論你現在做了什麼決定,都會是對的,因為不管未來如何發展,你永遠都有能力,運用自己當下所擁有的資源,繼續朝想要的理想邁進。

聊到這裡,我想起很久之前,看過一部很喜歡的電視劇叫《荼蘼》。這部劇的女主角也和我們一樣,常常會碰到需要作出抉擇、不知道該選方案 A 還是 方案 B 的情況。但慢慢地,她也從一開始掙扎的糾結裡,成長到了無論面對哪種選擇,都能夠怡然咀嚼人生的狀態。

因此在這一集的最後,想分享這部劇的一段話給你,它說:

你聽過荼蘼花嗎?
據說,它盛開在花季的最後,所以當人們看到荼蘼花開的時候,總是會悵然花季即將結束。

但,花季會再來的。
只要我們期待,我們勇敢往前,那麼不管是方案 A 還是方案 B,都會有屬於我們的下一個花季。

謝謝你聽到這裡,祝福我們在接下來的日子,都能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盡力而為,對不可控的事情釋懷與放手。我們下次見:)

You may also like...

每月一封溫暖來信,陪你走過生活起落與創作之旅
你會收到我的:每月回顧、創作花絮、推薦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