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感覺不對」時,如何透過〈黃金圈〉自我檢視並找出問題的主因?

努力做我們不關心的事叫壓力,努力做我們熱愛的事叫熱忱。
Working hard for something we don’t care about is called stress. Working hard for something we love is called passion. — Simon Sinek

如果你曾思考過自己的品牌利基和定位,應該對 Simon Sinek 的「黃金圈理論」並不陌生。他在 TED 演講《先問為什麼》一書裡曾提到:「世界上有許多領導者和品牌,都因為遵循著『黃金圈』由內而外的法則,成功創造出足以打動人心的品牌」。

不過,這和今天的內容有什麼關聯呢?

我認為就某一層面來說,「黃金圈理論」也適合套用在自我探索上:「Why」代表你的價值觀與信念、「How」代表你每天在做的事情,而「What」則是你創造出來的東西(下方會有更詳細地闡述)。

因此,今天的內容會藉由「黃金圈」的架構,教你如何從這 3 個面向自我檢視,找出迷惘的原因,以及如何做出調整。那我們就開始吧!


構成「你」的 3 大齒輪

如上述所說,「黃金圈」的架構對應到個人分別如下:

  • WHAT – 你創造出來的東西:名詞,它可能是你寫出的一篇文章、你開設的一堂課程、你創造的飾品、你整理的數據報表⋯⋯等等。
  • HOW – 你每天在做的事情:動詞,像是發電子報、寫作、打電話給客戶、發社群貼文、畫畫、幫別人設計產品、運動⋯⋯。
  • WHY – 你的價值觀和信念:這部分包含你想為他人帶來的影響、你的品牌理念或使命,它是你的動力來源,也是你認為重要的事。例如:啟發和激勵他人做自己想做的事、透過運動幫助人們過上更健康的生活⋯⋯等等。

若將一個人想像成一台系統,那麼這三個齒輪將形塑「你」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相信什麼,以及做哪些事。當三個齒輪都保持一致時,你會感到愉悅、自在、充滿熱忱,彷彿這就是你畢生的使命;但若其中一個齒輪出了問題,就會造成另外兩個齒輪無法正常運作,因而產生「感覺不對」、「卡住」和「迷惘」的感受。

有趣的是,人們通常很難辨別究竟是哪個齒輪出了問題:我們可能很清楚目前待的公司或正在做的事情不適合自己,知道「某個地方不太對」,但又無法準確說是哪裡。所以,設計師可能誤以為自己討厭做設計(但其實是和公司理念不合),作家可能覺得自己不適合寫文章(但也許只是不適合寫「某一類型」的文章)⋯⋯。

如果我們無法明確指認出錯的齒輪,就容易在眾多選擇中流連輾轉、走錯不少彎路。


那麼,該怎麼確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以及如何解決?

要找出出錯的齒輪,你可以從最外層的「What」、「How」,到最內層的「Why」依序檢視。

STEP 1 | What:你喜歡你創造出來的東西嗎?

如果撇開名利和金錢(訂閱數、按讚人數、獲利或頭銜),你喜歡你創造出來的東西嗎?也許是一件商品、一套課程、一篇文章⋯⋯,這是你真心喜歡、甚至自己也願意買單的產品嗎?

以我自己為例,檢視「What」的齒輪替我篩選掉了許多不適合我(但可能適合其他人)的點子,例如:我可以確信自己喜歡創作,但並不喜歡寫利益導向的策略型文章;我也許想開課程,但不是教你如何設計 Logo 或使用軟體,我覺得那不是我真正想講的東西。

所以,回頭看看你創造出來的產品或事物⋯⋯你的感覺如何?你真心喜歡它嗎?你會充滿熱忱地將它推薦給身邊朋友和讀者嗎?還是你會感到有點不舒服、糾結、甚至有一點點羞恥的感覺?如果是,那麼「What」便是問題的根源。

想解決出錯的「What」,你需要思考是「形式」抑或「內容」出了問題:

#1 形式

如果問題出在形式,那解決的辦法比較簡單,只需要微調一下「呈現的方式」即可:你可能仍然想分享、或教別人某些東西,但製作一套完整的線上課程讓你覺得壓力很大?也許你可以考慮小型的工作坊或講座;或是你仍然喜歡創作,但發現文字不適合自己?那麼你可以嘗試改為音頻或影片。

#2 內容

如果問題出在內容,就相對麻煩一些,因為這意味著你的 Why 可能也出了問題(我自己就是)。

舉例來說,你也許並不想教別人怎麼經營 Podcast,你真正想講的是如何培養自信心,但「經營 Podcast」是你目前能想到的、比較好的主題(也許因為它是時下趨勢,對影響力的塑造相對快速;又或者是因為你對這個主題比較熟悉)。

面對這樣的情況,你不見得需要完全打掉重練,但你勢必要花一些時間轉換你的內容,讓觀眾知道你真正想講的是「自信心」的塑造,例如:分享經營 Podcast 如何提升你的自信、面對質疑或批評時如何不受動搖⋯⋯等等,同時,你也可能需要到深入檢視「Why」的部分(待會兒會提到)。


STEP 2 | How:你喜歡你目前正在做的事嗎?

這個問題是三個齒輪當中,較為簡單的一個。

儘管每個人每一天的時間安排都不盡相同,也許有時候你喜歡寫作更勝於閱讀,有時候你喜歡發社群貼文大於回覆,但整體來說,你大部分的待辦事項是否能反映出你喜歡做的事?針對清單上的事項,依序問自己:這是我想要每天做的事嗎?這樣的行程安排是我理想的一天嗎?

在捫心自問的過程中,耐心觀察自身的感受並務必對自己誠實:你覺得放鬆、自在或雀躍嗎?抑或感到焦慮、壓迫或阻塞?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我不想做這些事來度過美好的一天」,或是「我覺得我沒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喜歡寫作。」那麼「How」就是你出錯的齒輪。

面對這樣的情況,你可以稍微做一些調整:

  1. 列出那些你其實不想做的事情:評估是否有繼續做的必要?這些事能為你帶來效益嗎?還是其實刪掉不做也沒關係?如果這些事仍然得做,你可以思考減少比例的可能性,例如:外包給別人、和上司討論能否調整工作內容?
  2. 列出那些你喜歡而且願意多做一點的事:給自己一個過渡期,讓自己可以逐步增加「做喜歡的事」的時間比例,慢慢取代或減少不喜歡的項目。例如:你發現自己喜歡閱讀大於回訊息,那就從今天開始,每天多給自己十分鐘的時間看書,同時思考能否批次處理「回訊息」這件事。

STEP 3 | Why:這是你認為重要的事情嗎?

最後,是象徵著你的價值觀和信念的「WHY」齒輪。

要判定這個齒輪是否出錯有些棘手,因為價值觀埋在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有時候甚至很難用詞語定義它,因此想要檢視這個齒輪,需要從「How」和「What」旁敲側擊:你是否不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也」不喜歡目前創造出來的東西?

如果你覺得無論調整了「How」或「What」,都無法消除那種「好像哪裡不對」的感受,那麼有極大的可能是「Why」出了問題——你內心真正覺得重要的價值觀,很可能不是你現在腦袋裡認為的這個。

以我自身為例,經營品牌初期我曾以「視覺設計」為定位,畢竟就「理性層面」和「市場角度」來說,這是最符合我個人效益的利基,能涵蓋我的背景、技術和某種程度的喜好,也能夠拿來分享、寫文章或開課;在經營品牌上,視覺也的確佔了滿重要的一部分(畢竟我們都是視覺動物XD)。

但就我個人而言,它是重要的嗎?顯然不是,還有其他我認為比「美感」更重要的東西,比如內容品質、生活平衡,還有後來寫很多的、關於自我探索和形塑的文章。

若要形容「Why」出錯的感覺,我覺得那很像是逛街時買了一件剪裁時髦、自認為會合適的衣服,但回到家穿上去後才發現,有些地方太緊、有些地方太鬆,材質還有些扎人。你猶豫著要不要丟掉它,畢竟那也是花了幾千塊買的;但若不丟,似乎也不會想再穿它第二遍。

如果死守著這一件衣服,它不僅成為你不適感的來源,也佔了衣櫃裡的空間。該怎麼辦呢?

關於這一點,我必須坦言,意識到「Why」出了問題,將開啟一段非常令人沮喪、不知所措且漫長的過程,但它也是重獲新生前必須走過的一段路,因為你需要將自己如洋蔥般層層剝開,才能看見更深層的本質,找到那個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

面對這樣的情況,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像在汪洋中漂流的小船:你會急於尋找下一個目標、下一座島,好讓自己能夠定錨,找回安定的力量。但其實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先讓自己靜靜地待在船上,如新生兒般打開五官、不預設立場地捕捉那些真的能為你帶來怦然心動的事物——也許是看到一本讓你深受感動的書、聽到一首能引起共鳴的歌曲、品嚐一頓讓你驚艷的餐點⋯⋯,將這些感受紀錄並拼湊起來,最終勾勒出那個自己嚮往的模樣,並花些時間好好辨別: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如果你想知道怎麼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可以閱讀以下文章:

延伸閱讀:如何過上理想而有意義的人生:從你的核心價值觀出發

在你一邊感受、一邊摸索的同時,也請允許自己緩一緩,不必急著創建一堂課程、開發一系列產品或某個新專案,而是專注於目前可以做的事情上,比如寫好一篇文章、每週發布電子報、規劃好時程⋯⋯等等,讓自己不至於因為什麼事都沒做而感到焦慮,但又能有足夠的心思和精力用於觀察自己。

你的人生,值得你多花一些時間思考並摸索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而不是在慌亂中疲於奔走,最後卻過上了別人的生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