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界線,重新定義與社群的關係

生活設計事業經營

8/23/2020

幾個月前,我和 Instagram 的關係陷入僵局——我覺得自己好像得一直出現在那裡,穩定地發文(就算我沒有任何靈感)、努力學習各種 APP(因為教學文很受歡迎)、設法增粉(就算我對新增加的粉絲大多沒什麼印象)、努力地想與他人互動和合作(就算我對各種點名活動感到疲乏)⋯⋯我還是「必須」得出現在那兒,因為大家都說這樣才會成長,連我自己對前來詢問 IG 問題的粉絲都這麼說。

當時我對 Instagram 就是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我的品牌經營仰賴於它,卻也同時伴隨各種負面情緒——焦慮、自我懷疑、嫉妒、羨慕、患得患失⋯直到前陣子做了數位斷捨離,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情緒上的差別,才不經思考:如果經營社群儼然成為「打造個人品牌」的必須(畢竟我們還是得靠網路培養影響力),那麼該如何和它維持健康良好的關係?

我後來嘗試的方法是「設立界線」,它對我來說很有用——不至於完全和社群脫離,卻又能保有自己的生活。因此,我想在這裡和你分享我的做法,也期許這個方法能讓你免於社群焦慮、專注於自己:)

person holding black android smartphone
person holding black android smartphone

STEP 1:資訊大掃除

為了避免被負面情緒糾纏,我當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追蹤「任何」會讓我感到焦慮、煩躁、自我懷疑的帳號,包括前幾名大家知道的行銷人、和我同領域的競爭者,以及其他我認為對我助益不大的資訊。

這些帳號和資訊本身並沒有不好,甚至還很有價值,但可惜的是它們並不適用於我,就像牛奶本身沒有不好,但有些人就是會因乳糖不耐症不能喝牛奶一樣。

因此,取消追蹤這類會讓我感到不適的帳號,對我來說是一種自我保護 🙂

那⋯如果取消追蹤被人發現很尷尬怎麼辦? FB 和 IG 其實都有「在維持追蹤情況下隱藏資訊」的機制,讓你可以不取消追蹤對方,但又能避免因看見對方的資訊而產生負面情緒,設定方法如下圖:

STEP 2:設定保護機制

清除不適合的消息來源後,我開始思考自己使用 Instagram 的目的為何?我想從它獲得什麼?不想獲得什麼?然後設定一套適用於自己的保護機制:

A. 時間限制

我考量自己每次發文需要的時間,並思考一天可以「只花」多少時間在社群上? 答案是:30 分鐘。

因為每次發文都會先在 Preview 排版、寫好文案,確切打開 IG 的時間只有上傳並分享到限時動態的那幾分鐘,所以 30 分鐘的扣打對我來說已經很足夠。但實際上要限制多少時間,可以視你的情況而定:)

如果你是使用 Iphone 手機,可以直接設定各 APP 的使用時間(如下圖);若你是 Android,可以用 Qualitytime 這個 APP 來設置你的時間限制。

B. 關閉通知

以往我的手機會在我發文後不斷跳出「有人回覆你」、「你的貼文獲得幾個讚」、「有人標註你」等通知,我自己也很常受到這些互動機制的影響,時不時就想看貼文成效好不好、有沒有人分享或追蹤⋯⋯完全影響到工作或做其他事情的專注度,所以我後來學乖,直接關閉所有 APP 通知(包括 Line),反正若家人朋友有急事,他們自然會打電話過來。

C. 集中處理

剛才看到「時間限制」你可能心裡在想:30 分鐘怎麼夠?我還得回覆訊息!我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想和讀者建立良好的關係也得要有互動才行。

但這不代表我們得無時無刻都掛在線上(雖然我以前真的是這樣⋯)通常讀者私訊或留言給你並沒有假定你會立即回覆訊息,他們會猜測你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你剛好不在線上⋯等等,就像 Cal Newport 曾在《深度工作力》中提到:

人們會尊重你不聯絡的權利,只要你明確定義並公告這些時段,過了這些時段,人們很容易再度找到你。

我每天都會有 30 分鐘在線上,這段期間我很樂意回覆留言和訊息,但時間一到,我就會登出下線,剩下的明天再說。

STEP 3:尋求替代方式

最後,是要思考在多餘的時間裡如果不能用社群,你可以做什麼?

畢竟 30 分鐘說多也不多,你一整天空閑的時間諸如等待、吃飯、休息可能就超過你為自己設下的時間限制,如果不尋求其他替代方式,很快又會忍不住點開社群。

woman in white crew neck t-shirt sitting by the table with macbook
woman in white crew neck t-shirt sitting by the table with macbook

善用社群,而非被社群綁架

在經歷過一段從「不太使用社群」到「透過社群經營品牌」,最後又因社群開始「數位斷捨離」的過程,我深刻意識到人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我們因受到他人鼓舞開始經營個人品牌,卻也因處在這樣的競爭下慢慢變得汲汲營營、患得患失,好像非得隨時處於備戰狀態、和他人爭奪觀眾的注意力才能夠生存。

但其實「經營個人品牌」從來就不是和他人的比賽,而是認識自己的過程你知道自己想去哪裡嗎?你知道自己想分享什麼樣的內容、傳遞什麼樣的價值嗎?你想發展的是有一定規模的大公司,或其實是小而美的工作室?你真的想開設線上課程,還是你更喜歡舉辦實體講座?⋯⋯blabla。

這些接踵而來的問題都沒有人能夠給你一個答案,因為真正的答案在你心裡,但它需要適時地從社群抽離、從別人的眼光和評斷裡抽離,才能夠被挖掘和釐清。

所以,比起不斷地關注別人做了什麼、發了什麼新貼文、有了什麼新產品,不如關注於自己,走自己喜歡的路,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前進。

我們一起加油!:)

You may also like...

每月一封溫暖來信,陪你走過生活起落與創作之旅
你會收到我的:每月回顧、創作花絮、推薦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