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內容創作者,我們都會擔心失去既有的讀者和粉絲,無論是經營社群、電子報、Podcast、 Youtube 還是網站,每當看見有人取消訂閱或追蹤,心裡難免會泛起一股失落感,也忍不住開始思考:「為什麼他們取消訂閱了?」、「是我哪裡做得不夠好嗎?」、「是我的內容他們不喜歡嗎?」、「我該怎麼改進才好?」。
當然,會想尋求改進的方法是件好事,因為這能促使我們進步,但過度執著於數字的起伏卻會侵蝕我們的自信心,讓我們受內心的匱乏感所驅動,忍不住迎合他人的喜好,渴望從數字的增長中尋求自我價值。
因此,如果你也發現自己看到訂閱數下降時,心總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往下沉,希望以下我用來提醒自己的 3 件事,也能幫助你慢慢跳脫被數字綁架的深淵。
1. 數字不能代表你的價值
身為創作者,我們都希望透過經營社群、累積讀者來建立個人影響力,而「數字」本身具體可量化的特性,剛好能讓我們拿來作為事業成長的判斷標準。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很容易忽略「數字只能代表一部分」的事實:數字呈現的,僅僅只是當下追蹤你的人有多少,如此而已。
在《創新的用途理論》曾提到:
我們很常根據數據分析來知道 68% 的顧客比較喜歡 A,而不是 B,但那些資料都沒有告訴你,為什麼他們會做出這些選擇。
同樣的,如果我們沒有與數字背後的人一一交談,很難確切了解他們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按下追蹤:也許是單純因為版面好看、也許是他最近剛好對這方面的資訊感興趣,或因為身邊朋友推薦所以也追蹤看看⋯⋯?這些我們都無從得知。
我們也不會知道,這群人具體的組成為何:也許在所有追蹤者中,有 50% 的人略感興趣、有 30% 的人是忠實粉絲,其他則是 15% 的競爭對手和 5% 的機器人⋯⋯誰知道呢?數字本身並不能代表真正的讀者,自然也不能代表你的價值,若我們將自身的價值與數字掛鉤,只會讓自己的情緒跟著訂閱數的起伏攀升與墜落。
你的價值,應該要由你自己定義。也許是全心全意地寫好一篇文章、認真回覆每一則私訊、與讀者建立更深層的連結、或單純地過好每一天⋯⋯這些不見得有具體判斷標準,卻是你自己能控制、也能夠為你帶來真正成就感的來源,才是你應該重視的價值所在。
2. 你只需要吸引適合的人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和人際關係有關的課題。
比如小時候,我們會希望能和班上的每個人都成為朋友,在這些人當中,有些和我們很對頻,一下就能相處得不錯;有些卻怎麼聊都聊不來、覺得有代溝;另外一些呢,是我們單方面想做朋友,對方卻不一定有意願,所以我們用一些小禮物或糖果「收買」,友誼卻不一定長久。
而這樣的景象,在長大後的愛情裡就更常見了,即便沒有親身體驗,也多多少少耳聞「委屈求全為了討好對方,最後卻失去自我」的慘烈。
對我而言,社群關係的經營就很像如此。
在手機屏幕的另一頭,是數位化的社會縮影,社群上的我們和眾多人擦肩,多數人匆匆一瞥,彼此都沒為對方留下印象。部分人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按下追蹤,於是我們相遇;而在相遇的這些人當中,有些經時光流轉成為過客,只餘下極少數的人,他們是與我們契合的靈魂。
因此,儘管看著他人不斷飆升的訂閱數,會讓我們忍不住加快腳步、想取悅所有的人,但就像談任何感情或交朋友一樣:我們不需要在人海中迎合數千個不適合的人,我們只需要穩固自己,以自己也喜歡的姿態,吸引那些適合我們的人。
延伸閱讀:不同身分的創作者,如何定義適合自己的理想觀眾?
3. 專注於你想去的方向
在我的想法、內容與價值觀正歷經轉變的這段期間,除了內心總有揮之不去的不確定感之外,伴隨而來的還有因為轉換方向而流失讀者的恐懼:「即便我已經知道自己不喜歡了,還要繼續寫原先的主題嗎?」、「我會不會失去原本的讀者?」、「我寫得東西如果不一樣了,還會有人想看嗎?」⋯⋯這樣的念頭持續地在腦海中盤旋,試圖阻礙我想調整方向的步伐。
但,不該是這樣的。想要透過「經營個人品牌」獲得成長,就應該朝心之所向前進,而不是被最初的定位卡在原地。
因此,每當發現流失讀者的恐懼又圍繞著我,我會告訴自己:
經營社群就像走一趟生命的旅程,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每個人都有各自對理想的追求。在這些人當中,有些因想法的契合成為朋友,有些則從朋友變成了過客,但這些都沒關係的,因為我們都陪伴彼此走過一段路程。
所以呀,不要讓失去讀者的恐懼影響你的成長與轉變。專注於你想去的方向,因為在那條新的道路上,你會帶著新的思想、新的價值觀以及新的自己,和新的人相遇。
最後,祝福我們都能在社群和生活中成為自己所念想,也以這樣真實而美好的姿態,遇見與自己契合的靈魂 🙂
延伸閱讀:撰寫電子報,帶給我的 5 個深刻啟發與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