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 2 種型態 & 如何與創造力一起流動?

自我實踐

2/20/2022

嘿,你喜歡創作嗎?對你來說,創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若問以前的我,大概會說,創作就像策略規劃的一部分,是理性表達、邏輯闡述、同時也是知識的架構與輸出;然而反觀現在,創作之於我,更像是感性抒發、情感編織、氛圍醞釀和故事的形塑。

不過,究竟為什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與體驗呢?這便是我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內容。我會和你聊聊:創作的 2 種型態、不同創作模式帶給我的感受,以及如何在過程中練習與創造力一起流動。

準備好了嗎?那我們就開始吧 🙂

創作的 2 種型態:策略導向 vs. 過程導向

走在創作這條路上,隨著對經營自媒體既定觀念的鬆綁,我發現,一如「創作身分」可依光譜形式,概略分為「專家」與「藝術家」兩種,創作的過程其實也可大致分為「策略導向」與「過程導向」:

策略導向:我已經計劃好下一步怎麼走

以策略為導向的創作模式,關注長遠計劃更甚於過程。創作者會事先做好內容規劃,比如每週要寫哪些文章、各篇大綱有哪些要點,再更甚者,會連文章的開頭、內容、結尾都有既定的模式與架構。

這樣的創作模式,時常以知識型內容、帶有研究性質的文章,或是在重視秩序、結構、分析的作品中呈現,比如藝術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的繪畫,就是根據自己的一套公式所作。

Sol LeWitt 的畫作
Sol LeWitt 的畫作

創作初期,依循網路上許多關於寫作、文案、行銷等相關教學,我幾乎可以說是毫無疑問地,承襲了這種相對理性、結構化、按部就班、以策略為導向的寫作形式。

像這般計畫縝密的創作過程,幫助我省去了許多思索與擔憂的時間——我不必被時間追著跑,擔心下一篇文章要寫什麼,我也不太需要在創作過程中,煩惱「有沒有靈感」這件事,因為關於未來、關於當下的創作,都已被事先計算過,餘下段落間的空白,只需稍做填補、梳理,便也算及格達標。正因如此,這類型的創作模式,大多時候都能讓我維持穩定的產出。

然而長期下來,我卻也逐漸意識到,太過詳細而嚴謹的計畫,不只扼殺了創作時的可能性,也欠缺了一點隨心所欲的自由。創作之於我,慢慢成為朝九晚五的例行工作,以及永遠都不會減少的待辦清單。

於是後來,我開始從光譜較為理性、充滿秩序的這一端,逐步走向更為靈活、融合感性的另一端——我開始向「過程導向」靠攏。

過程導向:我還不知道接下來如何發展

和策略導向全然相反的,是關注當下更甚於計畫的「過程導向」。創作者會根據當下的靈感,選擇想分享的內容、想說的故事。對作品的發展不預設任何立場,而是讓自己浸潤在過程中,任由創意自然流淌,直至筆落文成、驀然為首,才得以明晰作品之輪廓。

這類型的創作模式,更常體現於故事、散文、詩歌、繪畫、音樂、或諸如此類重視情感、氛圍與想像力的作品之中。在多數情況下,創作者就只是跟著創意之流,隨心揮灑、恣意表達,一如《哈利波特》的作者 JK 羅琳所說:「我真的不知道靈感從哪裡來的,它從哈利開始,其他角色與情節慢慢浮出,最後佔滿我的心靈」。

gold framed eyeglasses on red book
gold framed eyeglasses on red book

從「策略導向」到「過程導向」於我而言,就像是經歷一場從理性轉向感性、從心智走向靈魂、從封閉漸趨敞開的旅程。我不再只是用腦袋策略性地思考:「哪一種文章更實用?那一類型的內容點閱率較高?」,而是開始向內探詢:「我想寫什麼樣的文章?我想帶給他人什麼樣的感受?」。

除此之外,我也開始逐步捨棄僵化的例行結構——我仍然會搜集點子,但不再強硬地將它們塞進每週待辦,也不強迫自己一定得做好完善的內容規劃;更多時候,我就只是依循當下感受,如實地分享與表達。一如創作歌手艾怡良曾談論自己「寫歌就像寫日記,是自我的療癒」,對我來說,那也是我開始深刻體驗與理解:原來,創作並不只是為了流量和點閱率,更多時候,創作就僅僅是因為,我單純地有很多話想說。

不過,儘管採納「過程導向」的創作模式,能更多且更深地體驗內心感受、與真實的自己建立連結,但也正因為如此,創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想寫卻寫不出來」、「好像沒什麼靈感」的窘況發生。因此接下來,我會和你分享:我如何培養自己的創造力,並讓自己順隨創意之流自在流動。

從「策略」走向「過程」

person holding white and green wooden chopsticks
person holding white and green wooden chopsticks

我的創作過程:如何與創造力一起流動?

走在創作這條路上愈久,我愈發覺得創造力就像難以捉摸的浪潮,你無法控制它什麼時候會來、什麼時候會走;和創造力合作的過程也很像放風箏,拉得太緊容易斷線,放得太鬆又容易飛走。

那麼該如何在這之中找到平衡?又該如何幫助自己在沒有靈感的情況下繼續創作?以下分享我的方法供你參考:

#1 搜集資源

既然創造力難以捉摸、稍縱即逝,那麼「紀錄點子」就成了創作者格外重要的習慣,因為創意時常迸發在我們難以預料的時候,也許是在外散步時突然靈機一動、也許是和朋友聊天的當下忽然有所頓悟、又或者是在洗澡時天外飛來一筆。而對我來說,它更常發生在我閱讀、寫日記、或是一個人獨處放空之時。每當碰巧遇上靈光乍現的片刻,我就會打開電腦或手機,立馬記下。

除了搜集突然閃現的點子,紀錄自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和靈感巧遇」、搜集「能讓自己產生共鳴、激發感受、且能帶來好能量的事物」也很重要。因為,儘管我們無法控制靈感什麼時候來到,但我們能創造適合它的環境,而這些元素,便成了你吸引靈感來臨的重要工具。比如說,我知道:

  • 比起去咖啡廳,待在自己的房間寫作,更能讓我放鬆並且進入狀況。

  • 比起播放有歌詞的歌曲,聆聽單純的輕音樂更能營造創作的氛圍。

  • 通常參與社交後、或是剛完成設計專案的那幾天,都是我靈感最缺乏的時候(所以也不用太苛責自己)。

  • 創作前最好不要看 Netflix 或滑社群,因為資訊爆炸會讓我沒空間思考;但可以稍微瀏覽一些比較軟性、輕鬆、文辭優美的散文,能讓我有更豐沛的情感體驗,以幫助我更敞開地創作。

#2 建立儀式

蒐集了以上資源,我們就像擁有了許多能喚醒創造力的工具,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創作儀式,便能幫助你更輕鬆地醞釀並營造出適合創作的狀態。

關於創作的儀式,每個人都有所不同,這點在《創作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她們的創作日常》中便多有著墨。比如:音樂家貝多芬會在早上六點起床、精準地數好 60 顆咖啡豆、為自己泡一杯咖啡,再開始創作;建築師柯比意會在起床後先做一小時的肌力訓練,和妻子慢慢地喝咖啡、吃早餐,之後才開始畫圖和寫作;至於我,我習慣在起床時先做一點瑜伽伸展、冥想、吃完早餐(期間不打開任何社群或信箱),接著再播放喜歡的音樂,讓自己沈浸在旋律中展開創作。

如果你也想建立屬於自己的創作儀式,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 你想在創作過程中有什麼感受?你想感覺到放鬆、平靜和自由嗎?抑或感覺到興奮、澎湃、歡快與激昂?

  • 什麼事物能幫你創造這種感受與氛圍?想創造氛圍,你可以選擇相對應的事物。比方說:音樂一直是我在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陪伴——

    我在創作《對未來感到迷惘時,如何重整心態找回勇氣?》這篇文章的時候,因為想感受到自己「靜靜地躺下、將手掌攤開、讓原先的煩惱焦慮都被微風吹散」的狀態,所以選了〈Chasing Cars〉這首歌;而當我在撰寫「關於」頁面的時候,因為想感受自己「從外在回歸內在、好好生活在當下」的感覺,所以是伴隨郁可唯〈Dear Life〉這首歌的 MV 所完成。

    依此類推,如果你想感受平靜、舒適,也許點香氛蠟燭能讓你更快進入狀況;抑或是你想獲得一些動力、閒適的氛圍,輕鬆地散步或跳舞,也許能幫助你更容易連接上自己想要的感受。

  • 你在什麼時候創作,狀態最好?除了選擇適合的事物,知道自己一天之中最佳的創作狀態在什麼時候,也是很重要的。有些人習慣在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創作,因為最不受干擾;而有些人則更喜歡在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書寫,因為思緒更清晰。觀察自己創作狀態的變化,能幫助你在每一次創作,都為創造力營造更適合它來臨的環境。

#3 專注創作

做好創作開始的前置準備,接下來就要進入正式的創作狀態了。

有時,我在完成創作儀式後,便能快速地進入最佳狀態,彷彿輕而易舉地打開創意的水龍頭,不太需要思考,就能感受靈感從指尖流洩、自成一篇文章或電子報。

然而也會有部分時候(甚至是多數情況下),創造力如水管阻塞,無論我循環播放了多少次音樂、抑或開始在房間來回走動、冥想、放空,最終回到電腦前時,仍感受不到謬思女神來訪(就像我在撰寫這篇文章的前幾個小時,就一直處在這樣的狀況)。

不過即便如此,我仍然會繼續打字,一邊不帶評判地敲打出難成段落的語彙,一邊耐心等待靈感悄然上門。就如《創造力》書中所說:「靈感就是來來去去,無論靈感來或不來,我都不會停止努力。我不會停止嘗試,也不會停止對這樣的過程心懷感激。」

和創造力合作的過程,對我來說頗為微妙,就像兩人共舞一曲華爾滋,太過激進和執著的步伐,輕則踩到腳跌倒、重則嚇跑對方;但若你讓自己放輕鬆、信任靈感總會臨到,然後帶著隨遇而安的心情,打開五感、像孩子一般去嘗試與體驗,便能更輕易地邀請靈感加入,領略伴靈感而旋轉、擺盪的優雅(就像我在撰寫這篇文章的隔天,再次提筆修改,忽然發現整個過程流暢許多)。

因此創作的當下,比起不斷地擔心靈感來或不來,更重要的是抱持開放而不執著的心態、練習將心敞開持續努力(但放輕鬆);同時,也要練習將自己作為資訊傳遞的管道,不去設想當下的創作會不會有人想看、外界的人們會如何評價,而是學習信任自己的靈感、思想與感受,同時也信任那是創造力會你捎來的獨特訊息,而身為創作者,我們最大的任務便是如實地接收、創造與分享。

最後,祝福我們在創作過程中,都能敞開而愉快地等待、迎接創造力的到來,同時也願意放心地分享與託付🙂

You may also like...
grren oliver tree

每月一封溫暖來信,陪你走過生活起落與創作之旅
你會收到我的:每月回顧、創作花絮、推薦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