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用〈九型人格〉深入了解你的內在恐懼?(免費測驗+解析)

內在探索

1/15/2022

在許多探討自我成長的書裡都曾提到,想要活得自由、成為理想的自己,我們不能只是奮力向前追求,還得回頭面對自身的恐懼,因為唯有解開恐懼的纏繞,才能放心飛躍。

然而,有時候要看見纏繞自己的恐懼究竟為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對剛開始進行內在探索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在我最初探索自己的內在恐懼時,對於「持續向內提問」的方法,始終不得要領——我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害怕某樣東西,但就是很難指認「它」是什麼,以及它如何讓我老是困在特定的情節與劇本當中。

後來,在我讀了《九型人格全書》並辨認出自己的主要類型後,才開始能夠看清楚,原來過往我不斷重複的行為模式,有絕大部分都是受某一特定的恐懼所驅動。

對我來說,「九型人格測驗」就像是一項工具,提供了一個面向幫助我練習向內檢視與辨認恐懼,而當我對「辨認恐懼」的過程越來越熟悉之後,再嘗試透過「持續向內詢問」的方法,來指認日常裡的其他恐懼,便不再是一件難事。

因此,如果你也是一個正在探索內在恐懼、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害怕什麼的人,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助到你!我會和你分享:何謂九型人格?它和其他測驗有何不同?以及,如何善用九型人格來幫助自己成長?

何謂九型人格?它與其他測驗有何不同?

九型人格(Enneagram)一詞起源於希臘文,代表「由九個點構成的圖形」,主要將人類個性劃分為 9 種類型。

和多數人格測驗著重於「個人優勢與天賦」不同,九型人格著重於探討人性的黑暗面,也就是「恐懼」——幫助我們理解自己是受到「什麼恐懼」所驅動,進而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又如何形塑我們的個性。

此外,九型人格也和 MBTI 所主張「人的性格是天生且不能改變」的理論不同。

在九型人格學說當中,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具備九種性格,只是有某一種模式會頻繁出現,因此視其為我們的主要人格;而在不同情況下,我們的主要人格所展現出的行為,也會因爲處在『健康』、『一般』或『不健康』的狀態,而有所不同。

因此,對九型人格學說而言,認識自己的人格類型並非最終目的,而是要透過認識人格,幫助自己終止那些明明心裡不想、卻又無法停止出演的人生戲碼。當你能夠看清楚纏繞在自己身上的絲線,才能不再受恐懼所操控;也只有認出了過往時常掉進去的坑洞位置,才有辦法繞過它。

person reading book on brown wooden table taken at daytome
person reading book on brown wooden table taken at daytome
person holding white ceramic mug
person holding white ceramic mug

何謂九型人格?它與其他測驗有何不同?

那麼,究竟該如何善用「九型人格測驗」來幫助自己成長呢?你可以試試以下步驟:

STEP 1:確認你的人格類型

儘管我們都知道自己或多或少具備了九種人格的部分特質,但從中找出最貼近我們的類型,有助於看清楚成長過程中,自己最常演出的戲碼為何。

至於要如何確認自己的人格類型,在這裡我想和你分享書中的分類測驗,你可以點按鈕下載我整理的測驗與重點摘錄。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不做網路上的免費測驗就好呢?」關於這點,其實我自己一開始就曾做過幾個不同網站的測驗,但發現測驗結果時常在類型 1、3、5 中徘徊。是直到接觸《九型人格全書》,我才根據書中的測驗與描述,確定自己屬於類型 3,而不是類型 1 或 5(也許還是有部分類型 1 或 5 的特質,但它們不是最主要的)且書中也有提到,類型 3 的人常會誤認為自己是類型 1、5、8。因此,建議可以使用書中提供的測驗,會比較準確哦!

STEP 2:自我觀察與接納

確認自己的人格類型後,你可以知道自己過往不自覺採取的行動,其實大多受某一種恐懼所驅動。以我自己為例:

我是類型 3,一直以來「比較」和「追求成功」幾乎佔據了我大部分的注意力,我會一直想與他人競爭、而且認為一定要求勝,同時也非常注重目標、成果和追求完美。形成這些性格特點(或者說展現出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只有成功才值得被愛」的信念根植在我的腦海裡(儘管我自己不知道),而我最大的恐懼,就是「擔心自己沒有價值」,害怕剝除掉外在成就後,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

光是認知到這一點、光是看清楚潛藏在自己體內最深層的恐懼,療癒和轉變就開始了——我開始能夠看清「成功才值得被愛」這個信念的矛盾之處:為什麼我得做某件事才覺得自己有價值?我得拼命追求多少成就,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才覺得足夠了?

我也開始能在無預警地冒出比較心態、或好勝心理的時候,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我的身體開始緊繃、心情變得焦躁和厭煩、腦袋裡冒出「那又怎樣,我也可以做到!」的念頭,整個人宛如刺蝟般地豎起尖刺、啟動防禦和戰鬥模式,同時也想把當下覺得可能構成威脅(或阻礙我贏得勝利)的人事物排拒在外,比如:放棄看不見成果(或對職涯發展沒幫助)的興趣與愛好、對有事相求的家人感到不耐、甚至開始遠離欣賞的同事或朋友,彷彿整個世界只剩下我自己,還有我設想的目標——贏得勝利。

在剛開始練習自我觀照的時候,我很討厭和這些念頭、情緒、以及緊繃的狀態共處,因為那就像從另一個面向發現自己的不完美:「我明明想要成長、想要脫離這種狀態,為什麼還是會有這種情緒?為什麼還是會受到影響?為什麼我沒辦法讓自己常常處在平靜的狀態?」

但後來,我開始練習「接納」——接納這些沒來由升起的競爭意識,知道它們其實其來有自,而我不必為此批判自己,因為我並不等於這些想法和情緒,我只是這些想法的創造者。

我會練習讓自己和這些感受待一會兒,觀察它們在我體內和腦海裡翻騰,但不做評斷和指責,而是試著再看得更深入一點⋯⋯我發現,那些渴望超越別人的念頭、羨慕或嫉妒的感覺,其實都是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的自動反應機制,它們的出現是為了提醒我,我正在擔心自己沒有價值、我正受恐懼所俘虜。

意識到這點的當下,我察覺到那些念頭與情緒開始逐漸消散,而我則慢慢回到放鬆的狀態。

在自我成長與探索的過程中,「理解」和「接納」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所有的情緒、傷痛和陰影,都屬於我們的一部分,它們和其他正面特質一樣,都渴望被聆聽、被理解、被接納。

唯有我們理解自己為何如此,同時也願意接納不這麼美好、不這麼正向的自己了,才能感受真實完整,體會什麼是「存在即價值」,也才能夠與自己好好相處。

STEP 3:日常練習與實踐

如書中所說,知道自己的人格類型與核心恐懼,其實只是旅程的開始。我們仍然需要持續練習與實踐,才能不斷成長。

關於練習的方式,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有些人會透過冥想或禱告與內在建立連結,有些人則喜歡藉由瑜伽、運動或閱讀勵志書籍來實踐。而書中便提供了 3 點,幫助我們評估自己選用的方法是否合適:

  1. 這個方法是否幫助我們更加警覺、清醒,並對生活保持開放態度?抑或是讓我們更沈浸在幻想之中(包括負面的幻想在內)?

  2. 這個方法是否能探索人格中某些不安或侷限性的部分?或是只強調某種「精神魅力」,保證能很快得到無比強大的力量,甚至不斷出現羞辱與批判?

  3. 這個方法是否鼓勵我們為自己思考?而不是遵循任何來自導師或刻板教條的既定答案?

事實上,無論我們選擇哪一種方法,都需要在日常中反覆練習與實踐,才能持續精進。

我們需要有意識地檢視自己是否處在當下,而非擔憂過去和未來;我們也需要觀察自己在什麼樣的情境中,會觸發原有的行為模式,同時練習「寬恕」與「重構」——寬恕自己無意識地展現這些行為(也許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練習了,但還是會常常不自覺地採取某些舊有習慣,告訴自己:沒關係),同時給自己一個新的機會,允許自己重新建構眼前的情境,以更客觀的角度看待整件事情。

自我探索、療癒、進而成長的這趟旅程,很長很長,長到「認識自己」這件事,基本上涵蓋了我們一輩子。但沒關係,只要我們開始讓自己在生活中,以開放的心態時時觀察、感受與接納,再一次次地將自己從舊有模式與恐懼中釋放、重新做出有意識的決定,就已經走在更接近自己、也更接近自由的路上。

祝福我們,都能持續練習,並在練習中活得越來越真實、自在且一致:)

You may also like...

每月一封溫暖來信,陪你走過生活起落與創作之旅
你會收到我的:每月回顧、創作花絮、推薦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