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電子報,帶給我的 5 個深刻啟發與體悟

你有在做電子報行銷嗎?對你來說,電子報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在過往的幾篇文章裡,我曾不時提到,現在的我,很喜歡「寫電子報」這件事。為什麼是「現在」?難道過去的我就不太喜歡嗎?嗯,過去的我,並不是很喜歡。

對最初剛經營自媒體的我來說,電子報於我,只是一種行銷手段——是為了讓更多人去看我的網站與文章,而必須寄信推廣的一種策略。在這個策略背後,還有許多「需要」做的事,比如開發心理測驗、製作免費指南或各式各樣的名單磁鐵,而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收集龐大的名單總數,讓它們在套用到平均轉換率公式後,有比較好的成績。

當然,這樣的策略與方法並沒有錯,畢竟創作需要被看見,才能建立起商業價值。但,就像吳曉樂寫得那本我喜歡很久的書一樣:「這世界大大小小的物事,有很多都是很好很好的。偏偏,拿在手裡就彆扭。偏偏,我就是不喜歡。」

我不喜歡做名單磁鐵,就只是為了吸引人們訂閱,我也不喜歡寫電子報就僅僅是為了推廣文章——那沒有新文章可以分享的日子,你要和你的讀者說些什麼?

如果說行銷有其必要,那麼除了推廣文章之外,我還能賦予它什麼意義與價值?我如何讓它變成我喜歡的樣子?這是我後來不斷思考的事。而這,也是我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內容,我會和你聊聊:我針對電子報做了哪些改變,以及我從過程中學到了哪些。


1. 為自己定義理想的電子報

「如果現在的方式我不喜歡,我如何讓它變成我喜歡的樣子?」

這個問題,成為我重新定義「經營自媒體」這件事的起點,也是我著手調整電子報的開始——我開始思索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能為我帶來滿足感的是什麼、以及我想為他人提供什麼樣的價值。

首先,對我來說,真正能為我帶來滿足感的,從來就不是大量的訂閱數、大量的粉絲按讚、大量的朋友(儘管這些在當下還是能為我帶來稍縱即逝的快樂和虛榮)但,那些持續而穩定的幸福和喜悅,大多來自於那些,也許數量不多但總能交心的讀者、也許不常聯絡但知道彼此一直都在的朋友,而這也是為什麼以「追求數量」為目標,並不能為我來滿足感的原因。

其次,是關於身分的問題——我想以什麼樣的角色,為讀者提供什麼樣的價值?

和自媒體上常見的專家相比,我覺得自己一直很難融入那種以專業自居、給予他人教導的角色,儘管這樣的身分也挺好,但偏偏套在我自己身上,就像穿一件不合身的衣服,覺得彆扭。

於是我決定,為自己重新設計一套衣服、改寫一個適合我的角色。在我的理想中,那個能夠讓我舒服自在、坦然做自己的角色,會是這樣子的:

對我來說,這樣的角色才更接近真實的我,以及我想成為的樣子。用這樣的角色去書寫、和也許為數不多但連結緊密的讀者交流,才是我真正想要的電子報,以及我理想的經營模式。

在自媒體這個領域,充斥著許多建議、方法和策略,其中有很多都是很好很好、同時也很有用的。但是,它們並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也不一定適合你。

如果你曾經想投入電子報行銷,但覺得追求數量的方式讓你壓力很大;或是你已經在做,但始終覺得寫電子報這件事,讓你感覺和真實的自己脫節,那麼你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強迫自己遵循或效仿他人的作法,而是重新定義適合自己的策略——如果你沒辦法、或不想要每週都做,那麼就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頻率;如果你不想和其他人一樣寫類似的內容,那麼就問問自己最想要分享什麼。

我們經營自媒體最主要的意圖,大多都是希望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也為他人創造某些價值。既然如此,我們也需要適時地提醒自己,在感覺被「困住」的時候,記得跳出那些已經被建構好、對他人來說也許有用但不見得適合我們的框架,然後重新定義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因為,唯有尊重我們自己的獨特性、用自己也喜歡的方式去經營,才能真正形塑出對我們來說,最理想的事業與生活樣貌。

2. 過程是一場實驗

從「定義想要的角色」到「形塑理想的電子報」,這一整個過程於我而言,就像一場實驗——實驗如何找到自己的聲音、並以自己的方式去分享,也實驗如何慢慢將其轉化成我想要的形式。

在這當中,有許多嘗試與練習,而其中對我最難的一件事,是展現真實。

在我重新定義的電子報裡,我希望自己能以更真實的方式,坦誠地和讀者交流,並且有能力書寫深入內心的文字——但要寫出這樣的內容,我得先走進自己的內心,就如蔡崇達所說:「走向自己內心深處,是通往他人內心最快的途徑。」

如果我想要形塑自己理想中的電子報、想要成為理想中那個「願意展現真實自我」的人,那麼我需要做的,就是至少要願意直面自己的內心、看見那些自己過往不太敢面對的部分——我得先願意對自己坦承,承認自己並不完美、承認自己其實很害怕、承認自己在許多時候都有不少糾結和掙扎;但同時,我也要願意給自己寬容和理解,理解自己會有這樣的感受和情緒都是沒關係的,因為我還在學習與成長。

有了看見和坦承,才有後來的理解和接納,也只有我願意接納真實的自己了——願意接納自己的故事和聲音,才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真實地分享。

在這裡,我想和你分享《一人公司起步的思維與挑戰》書中的一個小故事:

梅格(Meg)是一名健康教練,她幫助人們應對食物的問題,並教他們如何做出更健康的選擇。健康教練有很多,就像瑜珈老師一樣,他們通常有著統一的語言和語調。但是,這些教練都沒有梅格的人生故事,而且梅格沒有興趣故作姿態或裝腔作勢。她不希望自己成為「小小健康教練機器人」。

在梅格成為教練之前,她因為販毒在聯邦監獄服刑兩年。你可以在她公司的網站上閱讀到相關內容。事實就擺在那裡,全世界都可以看到。

起初,梅格害怕以她的方式跟她的受眾——那些希望能夠了解食物與健康,但不想以其他多數健康教練的交流方式去了解的受眾——交流。但是她想:「如果⋯⋯會怎樣呢?」如果她只是誠實地以她談論自己事業的方式,會怎樣呢?

如果她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故事,這樣她的受眾就不會從他處聽到八卦(這可能會很棘手),那會怎麼樣呢? 梅格從恐懼到實驗、再到優雅,優雅地以她的方式工作、優雅地熱愛生活,並且從事一份有意義又能賺錢的工作。

她開始用較小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聲音。她在她寫的每篇文章與她做的每件事當中,都添加了一點點勇氣,直到這一點點一點點的勇氣,累積成為一間訴說她真實故事,並且與她價值觀相符的公司。而現在,她正把她獨特的故事賣給出版機構。

撰寫電子報,不一定都得和讀者表露自己的脆弱和掙扎(畢竟每個人也都有自己不想對外分享的部分)。但是,你可以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在每一次書寫裡都加入一點點真實和勇氣,分享你想要分享的,並讓它們逐漸成為能代表你的一部分。


3. 勇敢分享但放心託付

你有多少次在撰寫電子報、或是在創作過程中,明明內容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卻猶豫著要不要發佈呢?

我有過許多次。尤其是在袒露自己真實感受的時候,我的腦袋都會在書寫的當下,冒出「確定要分享這個嗎?」、「他們會想知道嗎?」、「這件事有價值嗎?」、「會有人喜歡嗎?」⋯⋯等等諸如此類自我批判和質疑的聲音,然後我就會掉入「到底要不要發佈」的內心掙扎裡。

當我們對撰寫電子報這件事抱有過高期望,希望自己寫得每篇內容都能有一定價值、並為我們帶來受眾的時候,它就成了我們巨大的壓力來源,不僅讓我們望而卻步,甚至因此收回自己的聲音、暫停原先想發佈的內容。

但,你分享的內容有沒有價值,到底是誰決定的呢?

聊到這點,我想和你分享松場登美在《群言堂的草根生活》中所寫的一篇文章,內容大致如下:

某天,我聽見一位陶藝家說:「即使挑選了合適的土來塑形,全神貫注地塗上了釉料,陶器的成敗,最關鍵的部分還是得託付給窯。一件作品的完成,也是有人力所未能及的部分呀。」這段話我聽了心有戚戚焉。

不論是製造哪種商品,總有一部分是只能託付給老天爺。就連我自己做衣服時,也總是覺得自己推出的商品完成度只有七八成。

衣服是否好看,完全得看穿著的人。這聽起來好像是設計師在推卸責任,但並非如此。衣服只要被穿在身上,就算完成任務。如同陶藝家把最後的完成工作託付給窯,我的工作也有必須「託付」的部分。

有一次,一款被我們蓋上「應該完全賣不掉」烙印的商品,過了好久好久之後,我在九州遇到身上穿著這件「被蓋上烙印」衣服的女性。她的穿搭技巧之高妙,就連我這個服裝設計師也深感佩服。

「想不到,衣服穿在合適的人身上,竟然能夠使人看起來這麼美麗!」我既驚訝又覺得新鮮。從那一刻開始,我明白了千萬不可輕易就烙下「賣不掉」、「賣得好」的刻板印象。為做好的衣服找到合適的主人,也是我們的任務之一。

松場登美說的這件事,我自己在撰寫電子報的過程中,也是心有戚戚焉。有幾次,我自己寫完覺得應該會產生共鳴的文章,不見得能獲得迴響;但有些我心裡默默覺得「應該沒人想看」的內容,卻反而收到許多回饋。

於是後來,我學會「不要輕易對自己的作品妄下定論」這件事,因為你很難判斷自己分享的內容,究竟會對哪些人產生影響、又能引起哪些人的共鳴。有時候同一件事,也許這個人聽了沒什麼想法,那個人卻深受感動;而下一次,可能剛好相反。

因此,如同松場登美所說:「衣服是否好看,完全得看穿著的人」,而一件作品有沒有價值,也得由觀賞的人自行判斷。我們所撰寫的電子報,不會每一封都是最好,也不是每一則都能引起廣大迴響與共鳴,但沒關係,因為身為創作者,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創作和分享,而不是自我批判。

在創作的時候,將自己視為訊息傳遞的管道,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經驗、見解與故事,然後帶著善意與祝福,將其分享與託付出去,相信它會被適合的人看到,便是我們最力所能及的部分了。


4. 休息也是一種選項

網路上,有許多關於經營自媒體的建議,都會強調「一致性」這點。所謂一致性,不只是在各平台上給人的感覺、語調和風格不能太過迥異,也代表著要有固定的發文頻率,因為維持「一致性」,是與讀者建立穩定聯繫、培養信任感的方式。

但我們都知道,創作過程難免會碰到工作忙碌、缺乏靈感或狀態不佳的時候,而這時,究竟要不要打破這個「一致性」、究竟要不要打破一直以來的發文頻率,就成了我們內心的掙扎和糾結。

我也有過許多這樣的時候,尤其是當身邊的人都馬不停蹄地向前,自己即便已經不堪負荷了,還是會覺得沒有能夠怠惰的藉口。但後來,我在《人生勝利聖經》中,看到 Timothy Ferries 對 Rick Rubin 的訪談後,便放下了對「休息」這件事的愧疚感。那段內容大致上是這樣的:

Timothy Ferries 問 Rick Rubin:「你會給年輕時的自己什麼建議?」

Rick:「對自己好一點,因為我想我已經批自己批得夠兇了。我的自我要求很高,今後還會盯著自己,但這樣對別人可能不是很好。」

TF:「我一直很掙扎的是,一方面不想狠批自己,另一方面又覺得完美主義讓我有了目前的一點點成就。我想稍微放過自己一點,卻也害怕這會讓我失去那份讓我走到今天的魔力,如果真有那魔力的話。」

Rick:「我認為這就是迷思。你的成就是因為你就是你,而不是靠完美主義。你有一群觀眾,大家願意聽你對什麼感興趣,聽你有興趣學什麼,聽你想分享什麼。逼死你自己,對你和觀眾都沒好處。

於是,我在撰寫電子報的過程中,開始允許自己能夠有長達一個月的休耕期。而事實是什麼呢?事實是,我並沒有因此失去所有讀者,開信率也沒有突然下降,一切如常,但我卻能從短暫的休息與充電中,獲得更多的動力、靈感去創作和分享。

就如同 Rick Rubin 所說,你的讀者訂閱你的電子報,不是因為你嚴格恪守自己的時間表,而是因為你分享的內容,對他們來說是有價值且充滿意義的。所以,如果你真的需要休息,就讓「休息」成為一種選項,知道不是只有用盡全力才叫努力,知道有時候停駐歇息,其實也是一種前進——而同樣身為人的讀者們,也絕對能夠理解和體諒。


5. 被退訂也沒關係

如果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點「被討厭的勇氣」,那麼經營自媒體,我們同樣需要培養一點「被退訂也沒關係」的灑脫不羈。

在任何時候,都會有人選擇取消訂閱你的電子報、或不再追蹤你的社群更新,但這些都不代表他們否定你的價值,也不意味著他們拒絕你,這僅僅代表,他們有意選擇更適合他們的資訊、想法和故事,就像我們也會改變自己的興趣和喜好一樣,而這點在之前的文章也曾提到過。

面對被退訂的情況,我們只需要輕輕地將注意力轉向。換個角度想,這意味著留下來的,都是真正喜歡你、並且對你的內容感興趣的讀者,你可以更專注於為他們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與此同時,也溫柔地提醒自己:「我不適合所有人,但我不需要適合所有人;我只對我真正在乎的人,盡我所能,就已經足夠了。


總結:你的事業和生活,都得由自己作主

上述提到的 5 點,是我在這年撰寫電子報的過程中,學到的全部。其中,並沒有教你快速提高訂閱數或開信率的方法,但這不只是因為我覺得這樣的內容已經有很多人分享了,更是因為我始終認為,經營自媒體,或者說建立個人事業,就像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小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所有的規範、準則、框架和模式,都能夠、也應該是由你自己作主,是你說得算。即便外界給你再多建議與方法,那也都是他們自己摸索出來的路徑與規則,不一定適用於你。只有你自己,能夠為自己篩選和創造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我期許這篇文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鼓勵,同時也協助你鬆綁那些看似必須遵守的教條與框架,讓你能夠允許自己,以更貼近自己真實的樣子、更輕鬆自在的姿態,去形塑對你來說真正熱愛而有意義的電子報 🙂

想看更多與個人品牌經營相關的內容?歡迎閱讀:
▪️ 專家 vs. 藝術家:經營自媒體,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創作身分?
▪️ 如何放下粉絲流失的恐懼,不再被數字綁架?
▪️ 創作的 2 種型態 & 如何與創造力一起流動?

You may also like...

我不想要個人品牌,我想要的只是自我實現

我不想要個人品牌,我想要的只是自我實現

一直以來,我都不太喜歡「個人品牌」這個詞,覺得它被過度濫用和強調了,覺得它注重結果的概念有點本末倒置。可是,我還找不到其他可替代的字,用來摘要自媒體、創作、自由工作 […]

我生活的 360 度旋轉

我生活的 360 度旋轉

上禮拜,我向公司正式提出要於四月底離職。離職的念頭約莫於年初生起,當時我所在的新部門已經從草創慢慢步向正軌,一切事務處理都有了 SOP,工作節奏穩定,農曆年前加薪,但我卻感覺自己慢慢沒有生氣 […]

Letters For The Journey

不定期的溫暖來信,陪你走過生活起落與成長之旅,你會收到:

.
返回頂端